——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消费行业垂直网站工作越来越多,天气越来越冷,起床越来越难……同样是将人唤醒,闹钟总是令人生厌——哪怕是换上你最爱的那首曲子,咖啡就显得可爱很多。没人能在深秋微寒的清晨,拒绝一杯香飘四溢的咖啡,无论冷热。
咖啡是一种极端矛盾的混合体。它有时代表着一段闲散悠然无所事事的时光,有时却意味着焦头烂额的忙碌与无奈。这点和人类很像,一边嚷嚷着生活太苦,一边又乐此不疲地「自讨苦吃」。
也许以毒攻毒,以苦制苦,真的有续命奇效,尤其对文字创作者。那些熬夜赶稿的凌晨与破晓,咖啡带来的冷静清醒,是最好的灵感催化剂。
身为一个资深不坐班文字工作者,我在磨洋工方面造诣深厚。每天醒来,我都需要磨叽两个小时才能启动自己。年纪越大,启动越难。最近两年,感觉自己对咖啡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了。
不出差的日子,我每天早餐都会在家喝一杯冰拿铁。这是我启动仪式的重要一环,为此我想了很多办法。最开始是买咖啡滤包,晚上泡好,冷却,再冻成小冰块,早上扔进牛奶里。其实味道不错,但是我常常在把咖啡倒进制冰模具时,弄得满桌都是,而且容器每天都要清洁,也挺麻烦。后来流行冷萃,就在淘宝买了冷萃袋泡咖啡,睡觉前扔一包在牛奶里,十个小时后可以直接喝,很方便,解放了码字女工笨拙的双手,但是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凑合。
很多时候都觉得生活越来越便利了,一杯续命咖啡只需要三秒钟,录音也可以让科大讯飞整理,但什么时候,脑子里的意念可以直接变成稿子啊。
对于咖啡的需求,随着写稿的难易程度,浓淡口味有了变化。
最开始喜欢自己做咖啡,极其耐心。买了意式咖啡机,爱喝烘焙程度高,巧克力焦香,又少酸味那类。一杯好喝的拿铁,牛奶决定了入口之后的快乐。要60度的牛奶,不破坏口感,打成绵绵的泡子,画一个桃心,或者学台湾文艺片里,随机乱涂乱画。当时爱买性价比高的lavazza意式咖啡豆子。能保证一杯非常稳定的意式拿铁,不出错,又比想象的高一点。当时的单位写稿节奏比较悠哉,喝杯咖啡,兼顾了闲适和工作。
这一两年爱喝冰美式,物理和化学双管齐下,几乎没有失过手。不放糖,不加任何果浆、香料,因为糖使人疲惫。一口气生生干下,瞬间清醒,勇敢。最近一次纪录是,一口气四杯。对咖啡豆的要求是,提神但不苦,毕竟写稿已经够苦。前段时间买了一个美式咖啡机,比起意式制作,真是十分无聊的过程。放粉,出水,但是更适应现在的节奏。最后还是回到了之前的意式咖啡豆,简直降维打击美式咖啡,卡在心坎上。
咖啡是种被塑造出来的需要。在几年前它像个标签,标识洋气的生活、高深的知识。出于偶然,我在义乌旁找到了一家叫「鹿23」的咖啡店。店面不太大的,主打高质量咖啡和口袋奶茶。很难得能在这样一家装修网红的店里,喝到这么高端的咖啡。咖啡豆是我喜欢的意式,现磨现泡,口感很好。除了咖啡之外,点了店里的茶点,出奇的精致。按朋友的话说,真的很适合拍照发朋友圈。想喝咖啡,这种迎面让我撞上的意外惊喜总是能让人有种不期而遇的感觉。好像冥冥中它就在这里等你。
现在我坐在北京胡同深处的家里,外面气温已近入冬,天空阴沉,不时有小雨飘下。我打开手机翻看在义乌拍的照片,手边是刚冲好的咖啡。高级的味道如山顶云雾间明明灭灭的阳光,某种程度上讲,它延续了我的夏天。
一杯咖啡下肚,希望今天的你能够「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