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系全媒体矩阵 ——
消费行业垂直网站5月19日是世界家庭医生日,以“科学控体重,健康长相伴”为主题的2024年世界家庭医生日主题活动暨基本公卫宣传月启动仪式在福田区益田村举行。
据市卫生健康委统计,2023年,全市共签约居民667.75万人,较2022年增长213.94万人。0-6岁儿童等十类重点人群共签约297.22万人次,签约率达88.1%。
活动公布了首批20名深圳市五星级家庭医生和十大“202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并为金牌家庭医生诊室进行了授牌。
超5成居民续约家庭医生
早在2009年,深圳在全国率先依托社康机构开展家庭医生服务。
家庭医生已成为深圳人家门口的“医靠”。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5130个家庭医生团队,2023年共为667.75万名居民提供签约服务。其中,续约人数达337.71万,占总签约人数50.6%,续约人数较2022年增加88.32万。
目前,全市社康机构总数达926家,初步实现“15分钟社康服务圈”。加上医保部门推出参保人统筹报销制度,在绑定社康看普通门诊,报销比例为75%。退休人员、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居民可享受更低折扣。
到社康机构就诊便捷又便宜,加上有“医”可靠,2023年,全市85.5%的高血压患者、79%的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
统计显示,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十类重点人群更是家庭医生的“忠实拥趸”,2023年共签约297.22万人次,签约率达88.1%。其中,老年人的粘性最大,2023年在签约机构就诊率达66.4%(年内就诊不少于4次),较2022年(年内就诊不少于1次)提升5.5%。
作为社康机构的“老客户”,老年人、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更对签约机构服务质量打出了超90分(满分100)的高分,较2022年提升约2分。
打高分的原因无他,就是看得好病、管得住病人。家住宝安区航城街道的郑女士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黄田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为她配了一台智能化居家血糖测量设备,系统通过APP定时发送短信提醒她检测血糖,家庭医生可实时掌握她的血糖波动情况。一旦血糖出现异常,她的手机就响了起来,“是不是忘记服药了”“最近是不是没管住嘴”……
“如果连续三周空腹血糖异常,家庭医生还会建议我转到宝安区中心医院就诊,专科医生会直接给出诊疗方案。”郑女士表示,有了专科医生与家庭医生的联手管理,加上“人盯人”的随时提醒,自己的血糖近一年来都控制得很稳定。
大前海片区已启用3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
深圳全科医生数量居于全国前列,当前总数已超过9000名,提前实现了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超5名的目标。
爱“卷”的深圳人,在全科医生培训体制也“卷”出了新形式,携手大湾区医疗集团,建立深港全科医学培训体系,目前已辐射至福田、宝安、南山、盐田和大鹏新区5区,累计培训金牌医生128名、金牌护士119名,已有52名全科医生和43名护士完成课程获得结课证书。
南山区桃花园社康中心家庭医生曹翠丽正是这样一名金牌医生。在社区居住多年的港人老邱早已把她当成“自己友”,有什么不舒服都会来找她解决。
曹翠丽还记得3年多前第一次见到老邱的情景,老邱一坐下来就找她要安眠药。金牌医生课程告诉曹翠丽,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症状,更要了解背后的原因。原来,老邱两个女儿都在国外,他退休后到深圳养老,身边没儿女,也没朋友,非常孤独。
曹翠丽让老邱加了她微信,慢慢开导他,有时聊聊家常,有时帮忙送药,甚至还教他如何使用内地版各种APP,让他尽快融入深圳生活。渐渐地,老邱从服5片安眠药也睡不着,到后来基本不用服药。
在深港居民日益紧密的“双向奔赴”中,健康服务也是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重要内容。在大前海片区,目前已启用了3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分别位于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宝安区中心医院。温暖的灯光,没有棱角的桌凳,处处可见的隐私床帘,护士先同你“倾计”再分诊……这里实行的是“先全科、后专科”的港式诊疗服务。
同时,还有31个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遍布全市。2023年,大鹏新区实现港式家庭医生服务街道全覆盖,每个街道都有1家社康中心开设了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将家庭医生服务触角延伸至港澳同胞。
深圳还将持续推进港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解决港人在深医疗服务基本民生需求。
深圳共有21885张病床“安”在家里
病床“安”在家里,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家庭病床服务,在深圳已探索了8年多。
2021年3月1日起实施的修订版《深圳市家庭病床管理办法》(试行),将家庭病床服务对象扩大至13类患者,同时,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都可提供家庭病床服务。
2023年,深圳市共建立家庭病床21885张,较2022年增加4437张,社康机构全科医生人均建床3.66张,较2022年提高0.66张。家庭病床正逐步成为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一分级诊疗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让患者“转得下、接得住”。
深圳近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探索将养老服务与家庭病床服务结合的“两床融合”机制。
光明区碧眼社区的老温,年过六旬,上有一位80多岁的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一次没看住,母亲跑出去,摔一跤骨折了。社区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为老母亲安排了“两张床”:一张是“养老用的”,有养老护理员上门,帮妈妈洗澡、剪指甲、按摩;一张是“看病用的”,有碧眼社康中心的医护团队上门检查老太太的身体,处理褥疮,测血压血糖。一举解决了老温一家的烦心事。
光明区还将智慧家庭病床建设融入“两床融合”中,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实现医患视频巡诊,更可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实现医生与家属共管。目前,“两床融合”试点项目,已被写入深圳医养结合服务相关政策文件,成为未来发展方向。
如何通过家庭医生服务让居民更有“医”靠?市卫生健康委表示,《深圳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将于近期出台,将会制定符合深圳实际情况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突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积极探索服务包收付费机制;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
同时,将完善全市统一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家庭医生智能工作站,链接挂号平台与签约团队,方便签约居民问诊。